一、筛查年龄提前:40岁成为新起点 关键更新: 筛查起始年龄下调:北京延庆区等地区已将结直肠癌初筛年龄从50岁提前至40岁,覆盖40-74岁常住居民。 高危人群精准识别:通过问卷评估和便潜血检测,结合肠镜确诊,确保早期病变无处遁形。 为何重要? 二、治疗突破:免疫疗法成“主力军”,靶向药物更精准 一线治疗新标准: 双免疫疗法:纳武利尤单抗(O药)联合伊匹木单抗(Y药)成为首选(IA类证据),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达12.3个月,客观缓解率(ORR)55.3%。 单药治疗:帕博利珠单抗(K药)单药治疗中位PFS 16.5个月,ORR 43.8%,适合无法耐受联合治疗的患者。 姑息治疗升级:双免疫疗法从“可选”升为“首选”(1A类证据),显著延长生存期。 案例: 检测推荐:新增RET融合基因检测(III类推荐),尤其适用于MSI-H或RAS/BRAF野生型患者。 靶向药物:赛帕卡替尼、普拉塞替尼等选择性RET抑制剂,对化疗和免疫治疗无效的患者仍有效。 数据支撑: 适用人群:局部晚期(cT4b期)非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 方案推荐:术前2-3个月使用CAPOX或FOLFOXIRI方案,缩小肿瘤、降低手术难度。 研究依据: 适应症:RAS/BRAF野生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 优势:联合FOLFIRI方案,ORR达69.1%,中位PFS 13.1个月,且超敏反应更少。 意义: 图:创客贴 三、遗传咨询强化:Lynch综合征管理更精细
早期结直肠癌5年生存率超90%,而晚期不足15%。筛查提前能大幅降低漏诊率,尤其是对有家族史或不良生活习惯的高危人群。1. MSI-H/dMMR患者:免疫治疗颠覆传统方案
58岁的张先生确诊MSI-H型晚期肠癌,使用O药+Y药联合治疗6个月后,肿瘤缩小超70%,至今未复发。2. RET融合阳性患者:靶向治疗带来新希望
临床试验显示,RET抑制剂使患者肿瘤缓解率达45%,中位PFS超1年。3. 围手术期管理:新辅助化疗更积极
FOxTROT研究证实,术前化疗可安全减少肠壁水肿,提升手术成功率。4. 西妥昔单抗β:国产药物崭露头角
作为首个国产抗EGFR单抗,其纳入指南标志着我国创新药研发的突破。
1. 筛检后干预
EPCAM突变携带者:建议20-25岁起每1-2年行结肠镜检查,早于普通人群。
癌变患者:可选择全结直肠切除或根治手术+每年肠镜复查,结合免疫治疗(如dMMR患者)。
2. 家族性风险管理
有结直肠癌家族史者,筛查年龄提前至40岁,间隔缩短至3-5年。
预防建议
饮食调整:
多吃:西兰花、燕麦、苹果等高纤维食物。
少吃:油炸食品、红肉(每周不超过500g)、加工肉类(如香肠)。
运动习惯:
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快走、游泳),促进肠道蠕动。
戒断不良习惯:
吸烟者结直肠癌风险增加18%,每日饮酒超10g风险增7%。
其他更新
1.影像诊断:
肝转移瘤:推荐肝脏特异性造影剂增强MRI(I类推荐)和18F-FDG PET/CT(II类推荐)。
直肠癌MRI:优化扫描参数,强调垂直于肿瘤长轴的成像。
2.微小残留病灶(MRD)检测:
技术推荐:优先使用基于全外显子测序(WES)的肿瘤知情个性化ctDNA检测。
3.多学科协作(MDT):
强化MDT:纳入分子病理、影像、遗传等专家,全程管理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未来方向:新药研发与慢病化管理
KRAS G12D抑制剂:针对最常见突变类型,国内研究已进入III期。
ADC药物:抗体偶联药物(如EGFR/MET双抗)有望突破耐药困境。
免疫治疗扩展:探索MSS型患者中免疫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如CAPability-01研究显示ORR 44%)。
2025年指南的更新,标志着结直肠癌防治从“一刀切”转向“个性化”。公众需牢记:40岁起主动筛查,高危人群早干预,治疗选择遵医嘱。唯有科学应对,才能将这一“沉默杀手”变为可防可控的慢性病。
免责声明:本文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建议。如有具体健康问题,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疗机构。
参考文献:
1.2025 CSCO结直肠癌诊疗指南
2.KEYNOTE-177、CheckMate8HW研究数据
3.《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5版)》
2025年指南的更新,标志着结直肠癌防治从“一刀切”转向“个性化”。公众需牢记:40岁起主动筛查,高危人群早干预,治疗选择遵医嘱。唯有科学应对,才能将这一“沉默杀手”变为可防可控的慢性病。
免责声明:本文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建议。如有具体健康问题,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疗机构。
参考文献:
1.2025 CSCO结直肠癌诊疗指南
2.KEYNOTE-177、CheckMate8HW研究数据
3.《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