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肿瘤是一种“低调”的肿瘤,其分类有十余种,在原发性骨肿瘤中,良性比恶性多见,主要的治疗方法还是以手术为主。故而,了解如何有效的识别和预防骨肿瘤是尤为重要的。 01 了解骨肿瘤 骨肿瘤是指发生在骨骼或其附属组织中的肿瘤。分为良性和恶性,一般情况下,良性骨肿瘤不会扩散至身体的其他部位,治愈率高,预后佳;而恶性骨肿瘤通常发展迅速,可以扩散到其他器官和组织,预后不佳,死亡率高。 恶性骨肿瘤分为原发性骨肿瘤和继发性骨肿瘤。继发性恶性骨肿瘤是指从体内其他组织或器官的恶性肿瘤经血液循环、淋巴系统转移至骨骼。还有一种称为肿瘤样病变。虽然肿瘤样病变的组织不具有肿瘤细胞形态学的特征,但其行为对肿瘤是破坏性的,通常是有限的。治愈率良好。 02 如何识别骨肿瘤的常见症状 症状可因其类型的不同和发展阶段而异,最典型的表现为疼痛、局部肿块、骨骼畸形、压迫症状、功能障碍以及病理性骨折,也可出现疲劳、体重下降及贫血、发热等全身症状。这些症状可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渐出现,亦可突然出现, 03 骨肿瘤的病因 其风险因素很复杂,至今我国还没有一个确切的病因。目前,内部因素包括素质理论、基因理论、内分泌理论等;外部因素包括化学物质、内外辐射慢性刺激理论、病毒感染理论等。 04 骨肿瘤的发病率 骨肿瘤在人群中仅有 0.01%的发病率,其中约50%为良性,约40%为恶性,肿瘤样病变占10%左右。原发性骨肿瘤中良性更为多见。其发病率也与种族有关。最常见的良性骨肿瘤包括骨纤维化骨化性纤维瘤、骨软骨瘤及骨样骨瘤,在原发恶性骨肿瘤中,骨肉瘤的发病率最高。 05 骨肿瘤的诊断 骨肿瘤虽然分为良性和恶性,但两者间没有十分明确的界限,可以存在中间性或交界性的病变,为了明确诊断,除临床表现外,通常需要临床症状、查体结合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检查、放射学检查、病理检查)综合判断才能获得正确的诊断。 06 骨肿瘤的治疗 良性肿瘤多以局部刮除植骨或切除为主。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为手术切除。最常用的方法包括截肢和关节离断。近年来在保留肢体的研究上有了新的进展,开始采取“局部广泛切除加功能重建”辅以化疗等措施。 此外,化疗也是较有效的治疗方法,包括全身化疗、局部化疗,通常全身化疗的药物选用大剂量甲氨蝶呤和阿霉素;动脉内持续化疗及区域灌注则是局部化疗的常用方法。目前的研究表示放疗方法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方式治疗骨肿瘤。 07 如何预防骨肿瘤 通常骨肿瘤发病隐蔽,初期没有较典型的症状,大多都是在发现明显持续性疼痛、软组织肿块或病理性骨折及功能障碍时才引起重视。恶性肿瘤发展迅速,就诊时已经属于病变晚期,预后较差,故而,骨肿瘤的防治为重中之重。从病因出发,从源头阻断,尽可能地预防疾病的发生。 物理因素:电离辐射,包括放射治疗可致骨肿瘤。主要是内照射,尤其是镭等对骨友好的放射性核素是诱发骨肿瘤的主要因素。相关工作人员应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加强防范意识。 损伤因素: 如骨巨细胞瘤,虽然原因不明,但有的病例在发病前就有创伤史。此外手足部软组织肿瘤中的表皮样囊肿、黄色素瘤等疾病都被怀疑局部外伤史,因此预防损伤也是预防骨肿瘤的一部分。 化学因素:此为人类肿瘤的重要病因,人类肿瘤病因中75%以上为化学因素。如烷化剂(氯化乙烯、苯、丁二烯、致癌类烷化剂类药物、甲醛、环氧乙烷等)、稠环芳烃类(沥青等)促癌物(巴豆油、拂波醇脂等)、食物的热裂解产物、药物、日常生活中环境污染、农药、染料等都可能与骨癌的发生有关,减少相关物质的接触,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是预防的重中之重。 病毒感染因素:一些病毒与身体某个部位的肿瘤之间的关系现在已经非常明确,例如病毒67与喉癌、宫颈癌和单纯疱疹病毒。尽管骨肉瘤中发现了病毒颗粒,但骨肿瘤是否起源于病毒仍然是当前研究的热门话题。 生活方式:不良的生活方式,是增加肿瘤患病风险的重要因素。吸烟、过量饮酒、不科学的饮茶、化妆品、家居办公用品、过度劳累、久坐、睡眠不足、暴饮暴食、过度辛辣、抽烟等。此外,还有一些与肿瘤相关的药物,例如抗癌药物本身、性激素药物(包括避孕药)、免疫抑制剂都可能是骨肿瘤的促进因素。因此,预防肿瘤的患病风险,应从正确的生活方式出发,有一个强壮的体魄。 内在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免疫因素、内分泌因素。如生长激素可刺激癌的发展,可导致青少年恶性骨肿瘤生长迅速,发生早期转移。 骨肿瘤是一个“隐形杀手”,多数早期没有症状,因此定期体检变得尤为重要,能够及时发现和治疗早期病变,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参考文献】 [1]梁秋婧.带你认识骨肿瘤[J].健康必读,2024,(10):44-45. [2]姜桂春.骨肿瘤的综合预防观念[J].中国临床康复,2006,(12):97+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