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010-56350526 机构合作: 010-56350526

去医院做完CT、核磁共振(MRI)或X光检查后,很多人会拿到一张胶片,上面印着模糊的黑白影像。但你知道吗?医生电脑里其实存着比胶片清晰百倍的“原始影像”,这些影像的格式叫DICOM(医学数字成像与通信标准)。今天我们就用最通俗的方式,聊聊这个医疗领域的“隐形数据”,以及如何用电脑打开它。

01

什么是DICOM格式医学影像?

图片

DICOM全称是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s in Medicine,中文直译为“医学数字成像与通信”。简单来说,它是全球医疗设备(如CT、MRI、超声、X光机等)用来存储、传输影像数据的“国际标准”。

为什么需要DICOM?
过去,不同品牌的医疗设备生成的影像格式五花八门,比如A医院的CT影像只能在A医院的设备上读取,B医院的设备可能根本打不开。这导致患者转院时,必须重新做检查,既浪费钱又耽误治疗。DICOM的出现,就像给医疗影像发了一张“通行证”,让所有设备都能“听懂”同一种语言,实现影像数据的无缝共享。

DICOM影像比胶片强在哪?
一张胶片通常只能显示几十张切片影像,而一次CT检查可能生成900—1500张DICOM影像。医生通过DICOM文件,能看到更清晰的病灶细节(比如1毫米的微小结节),还能调整图像的对比度、亮度,甚至测量肿瘤大小、观察血管走向。这些功能是胶片完全无法实现的。

02

患者如何获取自己的DICOM影像?


现在,越来越多的医院支持患者获取DICOM影像,以下是几种常见方式:

  1. 自助刻录机
    部分医院的影像科配有自助刻录机,患者插入U盘或光盘,按提示操作即可免费获取DICOM文件。

  2. 医院公众号/APP
    许多医院通过官方公众号或APP提供影像查询服务。检查完成后,扫描报告单上的二维码,用手机或电脑浏览器即可查看影像,部分医院还支持直接下载DICOM文件。

  3. 申请流程
    若医院未提供自助服务,可携带身份证、检查报告单到影像科申请,填写《医学影像资料调取申请表》后,通常1—3个工作日内可获取。

  4. 沟通协调
    若医院暂未开放DICOM获取服务,可与主治医生或影像科沟通,说明用途(如转诊、远程会诊),多数医院会理解并协助。

图片

图/创客贴

03

为什么普通电脑打不开DICOM文件?


想象一下,你收到一个专业的工程设计图纸,却试图用手机自带的照片浏览器打开它——结果自然是无法显示。DICOM文件也是如此,原因很简单:

  • 专用格式:普通图片浏览器不认识DICOM这种专业格式

  • 特殊结构:DICOM文件包含多个图像和大量元数据,需要专门的软件来解析

  • 医学精度:医学诊断需要精确呈现原始数据,普通图片浏览器会压缩和简化图像,丢失诊断价值

04

电脑如何查看DICOM影像?3步搞定!

图片

获取DICOM文件后,需要用专业软件打开。以下是详细操作指南:

第一步:下载DICOM浏览器
推荐两款免费软件,适合普通用户:

  • RadiAnt DICOM Viewer(推荐指数:★★★★★)
    官网:https://www.radiantviewer.com
    安装后,桌面会出现蓝色图标。双击打开,点击左上角“文件夹”图标,选择存放DICOM文件的文件夹,软件会自动加载所有影像。

image.png

  • Horos(推荐指数:★★★★☆)
    官网:https://horosproject.org
    适合苹果电脑用户,操作与RadiAnt类似,支持测量、标注等功能。

第二步:打开DICOM文件
将医院提供的DICOM文件(通常以文件夹形式存储)拷贝到电脑,用软件打开文件夹即可。注意:不要单独打开某个.dcm文件,否则可能显示不全。

第三步:基础操作指南

  • 逐层查看:滑动鼠标滚轮,可切换不同切片影像(如CT的横断面、冠状面)。

  • 调整窗宽窗位:点击“Window”按钮,可调节图像对比度(如看肺窗、骨窗)。

  • 测量工具:点击“Measure”按钮,可测量病灶大小、距离。

  • 截图保存:点击“Snapshot”按钮,可保存当前影像为JPG或PNG格式。

05

DICOM影像的“隐藏价值”:远程会诊、健康管理

图片

获取DICOM影像后,除了给医生看,还能用于:

  • 远程会诊:将DICOM文件发送给外地专家,避免重复检查。

  • 健康档案:长期保存影像,对比不同时间的病灶变化。

  • 科研用途:参与患者组织发起的医学研究(需签署知情同意书)。



DICOM格式虽然专业,但不再神秘。作为患者,你完全有权获取并查看自己的医学影像。通过合适的软件,你可以在个人电脑上轻松浏览这些资料,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与医生进行更有效的沟通。


互动话题你曾因无法获取影像而重复检查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




点赞(0)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