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010-56350526 机构合作: 010-56350526

去年,一位35岁的IT工程师因持续腹痛就医,结果被诊断为晚期结直肠癌。他从未想过自己会在这个年龄患上所谓的“老年病”。然而,数据显示,这样的案例正变得越来越普遍。

根据《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最新发表的研究,早发性胃肠道癌症(50岁前确诊)正以全球最快的速度增长,其中结直肠癌首当其冲。 2022年,全球早发性GI癌症病例中,结直肠癌占比最高,达到54.3%。

早发性结直肠癌为何成了“青年危机”?

美国癌症协会2023年最新数据显示,2013-2017年间,50岁以下人群(早发性结直肠癌,EOCRC)的年龄标准化发病率已达每10万人年14.8例,仅次于澳大利亚的16.5例。更令人揪心的是,2019-2022年这三年间,美国EOCRC发病率年增幅飙升至12%,远超此前每年1%的增速。

“我们科室去年收治的40岁以下结直肠癌患者,比2018年翻了两倍。”某三甲医院肿瘤科主任透露,“这些患者中,60%确诊时已是中晚期,很多人直到出现肠梗阻、严重贫血才就医,错过了最佳手术时机。”

这种年轻化趋势,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脱不了干系”。研究显示,每天久坐超6小时的上班族,结直肠癌风险是常运动者的1.8倍;而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比如外卖里的炸鸡、红烧肉配白米饭),会让肠道内致癌物堆积,增加息肉癌变概率。

更值得警惕的是,70%的年轻患者因“误把便血当痔疮”“腹痛以为是胃病”而延误治疗,等真正确诊时,癌细胞可能已扩散到肝脏或肺部。

默认标题__2025-08-22+14_40_54.png

图/创客贴

筛查年龄提前:是救命指南还是过度医疗?

面对早发性结直肠癌的“偷袭”,全球医疗界开始调整防御策略。2018年起,美国癌症协会、美国胃肠内镜学会等机构陆续将结直肠癌平均风险人群的筛查起始年龄从50岁提前至45岁。这一调整背后,是两组触目惊心的对比:

  • 50-74岁人群:虽然绝对发病率(每10万人年94.3例)仍远高于年轻人,但发病率正以每年1.5%的速度下降(得益于长期筛查);

  • 45-49岁人群:发病率以每年2%的速度攀升,且筛查接受率因指南调整显著提高(美国数据:2018年前仅20%的人接受筛查,2023年已升至45%)。

“提前筛查不是制造焦虑,而是给年轻人多一次‘纠错’的机会。”北京某医院消化内科专家解释,“结直肠癌从息肉发展到癌症,通常需要5-10年。如果在45岁前发现并切除息肉,就能阻断癌变路径;等出现症状再查,可能已经晚了。”

但争议也随之而来:部分年轻人担心“过度筛查”带来的经济负担(一次肠镜约800-1500元,医保部分报销)和心理压力(“万一查出问题怎么办?”)。对此,专家强调:“筛查是‘个性化选择’,但有家族史(一级亲属患结直肠癌)、长期腹泻/便秘、便血史的人群,40岁就该做第一次肠镜。”

筛查“三件套”:哪种方式最适合你?

面对肠镜、粪便检测、CT虚拟肠镜等多种筛查手段,年轻人该如何选择?我们梳理了最实用的“筛查攻略”:

1. 结肠镜:金标准,但别被“恐惧”劝退

作为诊断结直肠癌的“终极武器”,结肠镜可直接观察肠道黏膜,发现0.5厘米以上的息肉并立即切除。但调查显示,60%的年轻人因“怕疼”“怕尴尬”拒绝这项检查。

真相:现代无痛肠镜配合镇静剂,患者全程处于浅睡眠状态,术后即可恢复活动;普通肠镜的疼痛感也因人而异,多数人表示“可以忍受”。

关键数据:一次高质量肠镜可使结直肠癌风险降低72%,且保护期长达10年。

适用人群:有家族史、便血或排便习惯改变者;首次筛查建议选肠镜。

image.png图/创客贴

2. 粪便检测:无创便捷,但别“一检定终身”

包括粪便潜血试验(FIT)和粪便DNA检测(如多靶点FIT-DNA检测),通过检测粪便中的血液或脱落细胞基因突变来筛查癌症。

优点:无创、可居家完成(部分检测盒邮寄即可),价格相对低(FIT约50-100元,DNA检测约800-1200元)。

缺点:FIT灵敏度约60%-70%(可能漏诊);DNA检测灵敏度虽高(约92%),但阳性结果仍需肠镜确诊。

适用人群:拒绝肠镜的低风险人群;可作为肠镜后的定期复查手段。

3. CT虚拟肠镜:无创但“不完美”

通过CT扫描重建肠道三维图像,避免肠镜的侵入性。但它的辐射暴露(相当于做10次胸片)和息肉检测能力较弱(仅能发现1厘米以上病变),更适合无法耐受肠镜的老年人。

专家建议:年轻人优先选肠镜或粪便检测;CT虚拟肠镜可作为备选。

筛查之后:年轻人必须知道的“防癌守则”

即使完成筛查,健康管理也不能松懈。32岁的结直肠癌患者张女士(化名)用亲身经历证明:改变生活方式能创造生命奇迹。确诊II期癌症后,她做了三件事:

  1. 饮食“大换血”:每天保证500克蔬菜(2颗西兰花+1根胡萝卜),用糙米、燕麦替代白米饭,彻底戒掉炸鸡和含糖饮料;每周吃3次深海鱼(补充Omega-3)。

  2. 运动“打卡”:每周5次、每次40分钟的有氧运动(快走+游泳),配合每周2次的核心训练(平板支撑、深蹲);工作时每1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

  3. 情绪“减压”:加入病友互助会,通过冥想、瑜伽缓解焦虑;不再“硬扛”工作压力,学会说“不”。

一年后复查,她的肿瘤标志物降至正常范围,体能测试达到同龄人平均水平。“癌症让我重新理解了健康的意义,”她在病友分享会上说,“现在的我,比生病前更有活力。”

默认标题__2025-08-22+14_40_54.png

图/创客贴

这些信号,是肠道在“求救”!

结直肠癌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以下“危险信号”需立即就医:

  • 便血:血液混在大便中(非附着表面),颜色暗红或发黑;

  • 排便习惯改变:便秘与腹泻交替超过3周,或大便变细(像铅笔一样);

  • 腹痛:持续性隐痛,进食后加重;

  • 体重下降:3个月内无原因减重超5%;

  • 贫血:头晕、乏力,血常规显示血红蛋白偏低。

特别提醒:有家族史(一级亲属患结直肠癌)的人群,筛查年龄需提前至25-30岁;遗传性结直肠癌综合征(如林奇综合征)患者,需从20岁开始每年肠镜。

结语:
别让“年轻”成为忽视健康的理由

在肿瘤科病房,我们见过太多令人唏嘘的案例:26岁的游戏主播因长期直播吃辣条确诊晚期直肠癌,31岁的程序员因把腹痛当“压力反应”错过手术最佳时机……这些悲剧背后,是年轻人对健康信号的集体漠视。

提前筛查不是制造焦虑,而是给生命多一次机会。正如某位肿瘤专家所说:“45岁开始筛查,不是因为45岁一定会得病,而是要确保即使疾病来临,我们也有足够的武器与之对抗。”

从今天开始,请把“筛查”写进年度计划,把“运动”变成日常习惯,把“健康饮食”当作生活美学。因为最好的治疗,永远是预防;最贵的医药费,是忽视身体的代价。你的每一次主动筛查,都是在为未来的人生投保。



温馨提示】本文仅为医学科普知识,不能替代专业诊疗意见。具体治疗方案请咨询医疗机构及相关专业人士。


点赞(0)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