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138-1085-7138 机构合作: 176-0080-2612

胆管蛔虫病,又称胆道蛔虫症,是由于肠道内的蛔虫钻入胆道系统引起的疾病。蛔虫主要寄生于小肠中下段,当人体全身及局部环境发生变化时(如饥饿、胃酸降低、肠道功能紊乱、高热等),蛔虫可能会通过十二指肠乳头进入胆总管,导致胆道及奥狄氏括约肌痉挛。胆管蛔虫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它常常在不经意间影响我们的健康。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胆管蛔虫的相关知识,帮助您更好地认识和预防这一疾病。

病因与发病机制

胆道蛔虫病的主要病因是肠道内蛔虫的活动。蛔虫具有钻孔乱窜的习性,能够侵入胆管、阑尾、眼、鼻、耳、皮肤、腹腔、肝、肾、气管、肺甚至心脏和大脑等各种脏器和组织,引起严重并发症。当蛔虫受到刺激后,会钻入胆总管,导致胆道及奥狄氏括约肌痉挛,从而引发症状。



临床表现

胆道蛔虫病的主要症状为突发性剧烈腹痛,常表现为右上腹或腹部钻顶样疼痛,并可能放射到右肩胛部、腰背部。


此外,患者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寒战和高热等症状。在一些病例中,皮肤和巩膜黄染也是常见的表现。



诊断方法

超声检查是诊断胆道蛔虫病的重要手段,其准确率较高。超声示胆管有轻度或中度的扩张,管壁增厚,胆管两边可见两条回声光带,蛔虫的体腔在胆道的中间呈现条状的无回声区。


CT和MRI对胰管内微小蛔虫的诊断有一定帮助,而ERCP可以清楚地观察到胆管内是否有蛔虫及其位置和数量。




治疗方法


01
解痉止痛

胆道蛔虫病的主要症状是剧烈的上腹部钻顶样疼痛。常用的药物有654-2(山莨菪碱)、阿托品、诺仕帕(盐酸屈他维林片)等。此外,也可以使用氯丙嗪或杜冷丁进行镇痛。

02
驱虫排虫

如果蛔虫处于活跃状态,可以采用灌入纯氧的方法使蛔虫退至回肠甚至结肠内,然后用驱虫药物杀灭蛔虫。对于蛔虫死亡的情况,需要通过手术清除胆囊内的蛔虫及其死体碎片,解除胆道梗阻。中药方面,可以应用退蛔汤和胆蛔冲剂,前者具有疏肝理气、安蛔止痛的功效,后者以乌梅为主要成分,具有驱蛔化积、清热理气的作用。

03
控制感染

如果并发胆道感染,则需使用抗生素治疗,如头孢霉素类、氧氟沙星、甲硝唑等。及时采用青霉素、链霉素等抗生素控制感染也是必要的。

04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在治疗过程中,要维持患者的营养、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05
新兴技术

未来可能结合仿生技术和胶囊内镜技术,研发出可模拟胆道蛔虫的胶囊内镜,吞服后该设备到达十二指肠降段后可以像胆道蛔虫一样“钻”入胆管,完成取石、引流等操作。

预防措施
01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手部清洁,避免肠道感染。

02

定期驱虫:定期进行驱虫治疗,预防蛔虫感染。

03

饮食卫生:避免生食或未煮熟的食品,特别是蔬菜、水果等。

03

增强免疫力: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



胆管蛔虫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了解其相关知识对于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注意个人卫生、定期驱虫、保持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以及增强免疫力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胆管蛔虫的发生。如出现相关症状,请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让我们共同努力,关注健康,远离疾病!

【参考文献】

[1] Lu, Yanlin., Hu, Xiaoyan., Lu, Yifang.,  & Dong, Xiaofang.. (2023). A crasher in the common bile duct: Ascaris. Asian journal of surgery.

[2] Kosasih, S., Metussin, A., Lim, K C., Telisinghe, P U.,  & Basir, N.. (2022). Gastrointestinal: Cholangiocarcinoma with Strongyloides stercoralis infestatio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3] Anzali, B C., Mohammadi, N., Bahreini, M.,  & Esmaeili, A.. (2020). Ascariasis in common bile duct resulting in a subhepatic abscess. Acta gastro-enterologica Belgica, 83(3), 488-490.

点赞(0)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