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很高的恶性肿瘤,也被称为“癌中之王”,且发病率也在全世界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由于胰腺所处的位置特殊,很多患者早期症状不典型,等到出现疼痛等症状,确诊时已处于晚期,丧失了手术机会。
胰腺癌在我国男性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居第8位,女性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居第12位,但在全体恶性肿瘤死亡率中居第6位且大部分患者确诊后的生存期仅有1年左右。

胰腺癌恶性程度高,进展迅速,但发病较为隐匿,早期症状不典型。主要的症状有以下几种:
是胰腺癌常见的首发症状。多数胰腺癌患者仅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或隐痛、钝痛和胀痛等。如果肿瘤阻塞胰液出口,进食后可能出现疼痛或不适的加重。若中晚期胰腺癌侵犯腹腔神经丛则会导致持续、剧烈腹痛。80%~90%胰腺癌患者在疾病初期即有消瘦、乏力、体重减轻,可能与缺乏食欲、焦虑和肿瘤消耗等有关。
如果胰腺癌导致外分泌功能损害,或者阻塞了胰液出口,常出现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晚期胰腺癌侵及十二指肠,还可导致消化道梗阻或出血。
胰头肿块阻塞胆总管,引起高胆红素血症从而导致黄疸,常伴有瘙痒、尿色变深和陶土便。
部分患者可伴有持续或间歇低热,且一般无胆道感染。部分患者还可出现血糖异常。腺癌往往在早期没有明显的症状或是出现一些容易被误诊为消化道异常的表现,直到肿瘤生长到一定程度,才会出现疼痛、黄疸、消瘦等症状,让人们忽略。
胰腺藏于腹腔深处,周围存在有很多重要的血管,及很多重要的结构,如胃、十二指肠等,使得早期的胰腺癌很难被CT或B超等常见检查手段发现,且胰腺癌的手术切除率仅有20~30%。
一旦确诊,胰腺癌往往会迅速恶化。大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经到了晚期,无法进行手术治疗。胰腺癌的预后相对较差,五年生存率较低。这主要是因为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经到了晚期,而且胰腺癌对化疗和放疗的效果不佳。
胰腺癌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胰腺癌的危险因素主要可以分为遗传性危险因素和非遗传性危险因素两大类:大约10%的胰腺癌病例具有家族遗传性。患有遗传性胰腺炎、家族性恶性黑色素瘤及其他遗传性肿瘤疾病的患者,胰腺癌的风险显著增加。一项针对胰腺癌切除术患者的调查,试图揭开胰腺癌背后的遗传秘密,在31例患者中发现了BRCA、ATM、PALB2、CDKN2A和MLH1等胰腺癌易感基因。吸烟会增加胰腺癌风险。多项研究显示,吸烟者发生胰腺癌的相对危险度至少为1.5,即可以认为吸烟者患胰腺癌的风险至少是不吸烟者的1.5倍。戒烟后患胰腺癌的风险大大下降。一项大型前瞻性研究显示,吸烟者戒烟后2年时患胰腺癌风险下降48%,戒烟后10-15年风险趋于平稳,最终降至非吸烟者的风险水平。一项队列研究显示,相比BMI(体重/身高²)<23kg/m²者,BMI≥30kg/m²者发生胰腺癌的风险显著增加。并且其他研究结果显示,超重和肥胖者的胰腺癌发病年龄低于体重正常者,并且在诊断为胰腺癌后的生存率更低、生存期更短。许多研究发现,“西方”饮食模式(饱和脂肪和/或肉类摄入量高,尤其是烟熏或加工肉类)与发生胰腺癌有关,而多食用水果、蔬菜、全谷物等的健康膳食,与胰腺癌的发生呈负相关。国际胰腺炎研究组的报告称,2015例慢性胰腺炎患者平均随访7.4年期间共检出了56例胰腺癌。预防胰腺炎可能降低胰腺癌的发病风险。一篇纳入88项研究的综合分析结果显示,相比无糖尿病者,糖尿病患者发生胰腺癌的汇总相对危险度为2.08,即可以认为糖尿病患者患胰腺癌的风险是无糖尿病者的2.08倍;并且与无糖尿病者相比,糖尿病患者还可能具有不良病理特征和较差的长期结局。
了解胰腺癌对生命负担造成的危害,有助于我们远离与胰腺癌发生相关的环境因素,采取根本措施预防胰腺癌的发生,保护我们自己和家人!参考文献:
[1] 胰腺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J].临床肝胆病杂志,2022,38(05):1006-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