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提到“肝血管瘤”时,许多人可能会感到恐慌。其实,肝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通常由大量的动静脉血管异常构成。生长缓慢且多数情况下不会对健康造成严重影响,所以并不需要过度担忧。对于肝血管瘤的治疗,介入治疗是一种非开放和腔镜手术的方法。本文旨在深入探索这一前沿疗法,揭示它如何以微创之力,引领肝血管瘤治疗步入新时代。 1、微创:与传统的开腹手术相比,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 2、精准:通过影像技术引导,医生可以精确地找到血管瘤并进行针对性治疗。 3、安全: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介入治疗可以大大降低手术风险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通过B超、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明确血管瘤的位置、大小及性质。 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必要的术前检查和准备。 在影像设备的引导下,将导管插入患者体内,到达血管瘤所在位置,进行相应的治疗。 患者需在医院进行一段时间的观察与护理,确保恢复顺利。 这种方法通过将栓塞剂注入到为血管瘤供血的动脉血管内,使血管瘤的供血动脉被堵塞,从而导致血管瘤内部缺血、缺氧,抑制其生长。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血供丰富的肝血管瘤以及自发性破裂的肝血管瘤。 微波消融术是一种低侵袭性的微创手术方法,通过在超声或CT引导下,经皮穿刺将电极精准插入肿瘤内,利用电极发出的微波产生热能,使肿瘤组织凝固坏死,以达到治疗效果。这种技术对直径大于5厘米的巨大肝血管瘤尤其有效,并且可以显著减少传统肿瘤切除术中的出血量和手术复杂性。 多项研究表明,介入治疗和微波消融术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例如,在一项研究中,86例直径大于5厘米的肝血管瘤患者接受了腹腔镜下微波消融术,结果表明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的情况,术后恢复良好。此外,微波消融术还被证明对肝功能影响较小,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较低,表明患者的疼痛感较轻。 不同血供类型的肝血管瘤在介入治疗的效果上也有所不同。富血供型、中等血供型和乏血供型的肝血管瘤在采用经肝动脉或门静脉介入治疗时,临床疗效有所差异。因此,在选择具体的治疗方法时,需要根据肿瘤的具体血供情况来决定。 CT和MR是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来评估肝血管瘤的疗效。CT增强扫描和MR检查可以用于测量整个瘤灶的大小,并且MR在测量数据及分析上更加准确、客观。 患者在接受介入治疗后应定期进行复查,以监控病情的变化。这包括对病灶大小的测量和对新发或残留病灶的观察。定期随访有助于及时发现复发或进展的情况,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通过对比治疗前后的影像学资料,评估介入治疗的效果。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病灶大小、位置、数量以及患者的总体健康状况),制定个性化的后续治疗计划。这可能包括药物治疗、再次介入治疗或其他医疗干预。 建议患者在治疗后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如戒烟、限酒、健康饮食和适量运动,以减少复发的风险。 肝血管瘤的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能够帮助患者控制病情、缓解症状。了解肝血管瘤的介入治疗过程及注意事项,有助于患者更好地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实现早日康复。如有疑虑或出现相关症状,请及时就医咨询专业医生。让我们一起关注健康,共同守护生命!